釋蓮哲 長老上師



蓮哲上師 介紹

蓮哲上師,是台灣草屯人,1979年皈依真佛宗。上師回憶:「早年一段時期,師尊在《民聲日報》和《台灣日報》撰寫靈機神算內容的專欄,我每天閱讀大為吃驚,心想天地之間居然有這種事。」於是,他開始去書局找師尊的著作,以後並見到了師尊,從此深入佛海,人生轉向。


  至今,蓮哲上師最為同門所津津樂道的故事,應該仍是師尊在第101冊文集《蝴蝶的風采》中的「白能江的供養」一文了。白能江即蓮哲上師,當年他是抱著所有的財產一百萬台幣,在台中敬華大飯店供養師尊的。這樣虔誠的一念供養,無怪乎師尊寫道:「白能江的一念供養,使他原本貧苦的命運,種下了大福分……,他因為起心動念想行慈善,將來的福報就是綿綿無盡了。我雖未收下他的百萬供養,但佛菩薩護法空行已領受之,他將來出家,將證得阿羅漢。」只是談起往事,上師還是淡定地說:「其實也沒什麼,那時我已決意出家,心想出家人不需要用什麼錢,就把積蓄全拿出來供養師尊。」

蓮哲上師是1992年4月剃度出家,成為台灣雷藏寺常住法師的。1979年11月,師尊初臨草屯虎山,抵達虎山的寶穴時,心中大放光明,當下即知,將來的台灣雷藏寺就在此地。1987年農曆5月18日師尊聖誕,由師嬤及真佛弟子共同為雷藏寺舉行動土典禮,開始了漫長又艱辛的建寺歷程。1993年7月,師尊返台主持台灣雷藏寺開光大典,法會在興建中的雷藏寺密壇舉行,盛況空前。


  蓮哲上師記得,他自皈依後,即經常到台灣雷藏寺來當義工,幫忙法務。以後出家,在人手缺乏的情況下,他總是身兼數職,要照顧臨時殿、灑掃打掃、接待、師尊文集推廣,接著又是建寺工程、進而財務管理、人員的管理及寺院大大小小的事等等。可以說,在這片數十甲的土地上,蓮哲上師是一點一滴看著雷藏寺從無到有,陪伴它一路成長最久的人。他欣慰地說:「雖然我們有殊勝的密法,但莊嚴的道場也很重要,可以給眾生一個指引的方向。而今,台灣雷藏寺真的做到了,它也成了草屯的一個顯著地標。」


  蓮哲上師曾經在一次受訪中表示:「既然出家了,就應該將身、口、意完全的奉獻,對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完全沒有自我,因此,在法務上也就沒有所謂的範圍和界線了。」就如師尊常說的:「做好每一件小事,就是做好一件大事。」蓮哲上師也是由每一件小事開始做起,以圓滿完成法務工作為主。上師認為:「一皈依是非常重要的,對根本上師的心必須是百分之百的,敬師不只是內心,也要以行動表達,身、口、意的奉獻,完全供養是捨的精神,做法務亦然。」佛目如電,也正是蓮哲上師這種忘我的大乘精神,2003年2月,他獲得閉關中師尊的手諭,賜予金剛阿闍黎灌頂。


  蓮哲上師認為,師尊文集所寫的佛教修行方法、次第都太厲害了,諸如口訣、心要,師尊都寫得非常清楚。「很多佛經讀起來艱澀難懂。但師尊著作的最大特色是,祂把所有的一切都生活化,讓讀者容易唸、容易接近。我覺得看師尊的書,比閱讀一般的書籍還容易。」


  蓮哲上師希望同門能把師尊的書最好全部都看完,並按步去修行。「師佛文集就是祂所要教導的佛法,包括了祂修行的過程、方式,祂對生活的感悟,以及從證悟的心流露出來的詩句,都是非常珍貴的。透過師尊慢慢地引導,弟子能夠對佛教有清楚地面貌。所以身為金剛乘的弟子,依誓願都應該要看、並要常思維、多學習,以求領悟師佛的心。」


  不過,蓮哲上師也指出,師尊的法教散佈在祂的每本著作上,對於初入門者,會有點摸不著頭緒,因此非常需要宗內有志之士做有系統,跟進時代脈動的整理、分類與編輯,而如今「財團法人真佛般若藏文教基金會」的設立,正是此其時也。


台灣雷藏寺自1987年6月13日(農曆5月18日,蓮生活佛佛誕日)動土興建以來,已歷經近二十個寒暑。在二十多甲的土地面積上,一座巍峨莊嚴、氣象萬千的密法聖地,由平地矗立起來。已建成的大雄寶殿、密教壇城、尊勝佛母咒幢、金母殿……等各具特色,是集合眾多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才有今日的規模。這其中,陪伴它一路成長最久的,就是蓮哲上師──從1992年4月剃度出家至今。


蓮哲上師說,看著台灣雷藏寺一點一滴的完成,心裡就很安慰,因為這是讓真佛宗可以完全落地生根的契機。雖然我們有殊勝的密法,但莊嚴的道場也很重要,可以給眾生一個指引的方向。而今,台灣雷藏寺真的做到了,它也成了草屯的一個顯著地標。